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6-07-30
      
    • 全选
      | 显示方式:
    A
  • 吴建锋
    . 2006, (7):  1-4. 
    摘要 ( )    PDF ( )     
    以Al(NO3)3.9H2O、Si(OC2H5)4、ZrOCl2.8H2O和Ti(OC4H9)4为原料,用sol-gel法通过分步水解得到透明稳定性能好的复合溶胶,利用浸渍提拉方法在孔隙率为45%的-αAl2O3陶瓷基体表面涂覆凝胶膜经热处理得到陶瓷膜。采用XRD、FT-IR和SEM测试技术对膜的相组成、凝胶膜热处理中的变化和复合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变Ti组分的加入量,复合膜的主晶相将发生改变;提高热处理温度,胶体颗粒之间将生成更加稳定致密的氧桥键Si—O—Al和Ti—O—Al—O—Si等,从而提高薄膜的机械强度;适中的溶胶粘度是成膜的关键因素。
  • 曹丽云
    . 2006, (7):  5-8. 
    摘要 ( )    PDF ( )     
    以NH4VO3、LiCl和NiCl2等为起始原料,采用声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LiNiVO4纳米晶。研究了超声功率对合成产物的物相、显微结构和合成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功率增强,合成的LiNiVO4纳米微晶颗粒纯度提高,粒度降低,当超声功率由100 W增加到300 W时,其合成活化能由96.2 kJ/mol降低到47.7 kJ/mol。
  • 叶宏
    . 2006, (7):  9-11. 
    摘要 ( )    PDF ( )     
    采用氧乙炔火焰喷涂法,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Al-Al2O3/TiO2梯度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涂层的组织形貌、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热震法测试了涂层结合强度,并对涂层耐磨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Al梯度层与基体及陶瓷涂层结合良好。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及抗热震性。
  • 李汉东
    . 2006, (7):  12-14. 
    摘要 ( )    PDF ( )     
    研究H-Z涂层内以CeO2稳定的四方相氧化锆多孔陶瓷,与猪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而成的人工骨。结果表明,人工骨材料的羟基磷灰石多孔层平均气孔率为34.95%,吸水率为8.63%,体积密度为3.84 g/cm3,断裂韧性(KIC)为10.95 MPa.m1/2,显微硬度(HV)为1 051。用XRD和SEM测定基体晶相为t-ZrO2,H-Z涂层中有t-ZrO2、m-ZrO2、d-TCP和少量的HA等晶相,其多孔结构有利于pBMP、骨组织长入和形成化学键性结合达到永久性生物学固定的目的。具有良好力学强度及增韧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诱导成骨能力良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肖红波
    . 2006, (7):  15-17.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树脂浸润玻璃纤维布(毡)的过程,并对树脂的粘度-平均浸润速率与表面张力-平均浸润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树脂粘度的增大,平均浸润速率表现为线性降低;随着树脂的表面张力的增大平均浸润速率逐渐增大,也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
  • 孙炜
    . 2006, (7):  18-22. 
    摘要 ( )    PDF ( )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甲醇水溶液的热力学、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模拟发现随着甲醇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超额混合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xM(摩尔分数)为0.36时出现最小值,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甲醇分子配位圈内水分子的配位数NMW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分子配位圈内水分子的配位数NWW也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质的加入使水分子间的间隙变小,配位数Nαβ与组成xM呈线性关系。
  • 田龙
    . 2006, (7):  23-26. 
    摘要 ( )    PDF ( )     
    在容积为1 L的高压反应釜中制备甲烷水合物,采用常压恒温分解法测定了甲烷水合物分解过程的实验数据,并提出了以微分方程表达的宏观分解动力学模型,同时计算出甲烷水合物分解的活化能为76.93 kJ/mol。并与其他人测定的活化能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
  • 张华山
    . 2006, (7):  27-29. 
    摘要 ( )    PDF ( )     
    对影响酿酒酵母及糖化酵母形成与再生的因素———菌龄、酶浓度、温度、酶解时间、预处理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及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做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菌龄为13~15 h,0.1%β-巯基乙醇作用10 min;在30℃下,2.0%的蜗牛酶酿酒酵母、糖化酵母酶解1.0 h;配制酶解液时渗透压稳定剂采用0.8 mol/LKCl,而在稀释及配制再生培养基时则采用0.53 mol/L蔗糖。
  • 李本林
    . 2006, (7):  30-32. 
    摘要 ( )    PDF ( )     
    应用正交设计探讨水热法制备纳米ZnO生产工艺。样品用XRD和TEM进行表征,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样品的粒子形貌、晶化程度和工业生产成本综合分析,确定了影响纳米ZnO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最佳生产工艺。放大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一工艺的稳定性,对于纳米ZnO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管俊芳
    . 2006, (7):  33-35. 
    摘要 ( )    PDF ( )     
    以氧氯化锆(ZrOCl2.8H2O)为柱化剂的锆源,河南信阳的蒙脱石为基质粘土,制备锆基柱撑蒙脱石矿物材料,通过XRD、FTIR、TG-DSC、SEM和BET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锆基柱撑蒙脱石的层间域d001为1.9~2.2 nm,热稳定性达到500℃以上;柱撑蒙脱石中的[SiO4]四面体层和锆聚合阳离子形成了稳定的[Si—O]…[H(O)—Zr]键,结构破坏的吸热率为1 625 J/g(蒙脱石为44 J/g);比表面积是蒙脱石的2倍,揭示锆基柱撑蒙脱石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表面活性,预示在环保领域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肖庆一
    . 2006, (7):  36-39. 
    摘要 ( )    PDF ( )     
    通过试验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PR PLASTS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R PLASTS抗车辙剂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明显改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对抗水损害性能也有一定的作用。分析得出抗车辙剂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是机械嵌挤力、纤维/纤维网约束力、胶结力以及吸收沥青中的轻质油分这4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纤维网约束机理,对其临界用量进行了解释;基于应变能理论,分析了PR PLASTS改善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作用机理。
  • 陈平
    . 2006, (7):  40-42. 
    摘要 ( )    PDF ( )     
    针对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水泥稳定类材料与二灰稳定类材料在高等级公路基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修筑路面基层。对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材料作为路面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底基层的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碎石=3∶10∶90,基层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碎石=4.5∶10∶90,较水泥稳定碎石降低水泥剂量1%左右,并节省混合料用量5%。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孝襄高速公路试验路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材料的施工工艺与应用效果,通过观察发现该种基层材料的裂缝较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大大减少,具有很好的路用性能。
  • 贺行洋
    . 2006, (7):  43-47. 
    摘要 ( )    PDF ( )     
    鉴于搅拌磨研磨效率高及工业废渣一般含有水分的特点,提出用搅拌磨湿磨处理工业废渣制备含有一定水分的浆体状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浆状掺合料)。采用自制搅拌磨对掺合料水固比(矿浆浓度)、球料比等湿磨实验参数进行研究,利用沉降方法和马歇尔筒实验分析了制备的浆状掺合料的分散稳定性及流变性能,并对用浆状掺合料配制混凝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搅拌磨湿磨可制得分散性及流变性良好的浆状掺合料;采用粉煤灰、矿渣浆状掺合料,可配制出强度等级为C15~C60、坍落度为(200±20)mm的混凝土;掺量(质量分数)为40%~60%的粉煤灰浆状掺合料混凝土28 d强度可超过纯水泥混凝土。
  • 王立久
    . 2006, (7):  48-54. 
    摘要 ( )    PDF ( )     
    以吴中伟院士-廉慧珍教授提出的“大中心质”学说为理论基础,参考垛密理论,提出混凝土架构模型及架构混凝土设计理论框架,认为混凝土是由粗集料架构、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组合而成。采用结构参数架浆比,即用粗集料与水泥和细集料质量分数的比值取代水灰比、灰砂比取代砂率,建立了以架浆比N、灰砂比S/C偏离、单位用水量W为基本参数的混凝土架构设计理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在揭示混凝土宏观结构本质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更充分地体现混凝土中各材料组分对混凝土整体性能的真正意义上的贡献,这为混凝土研究又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为混凝土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卿山
    . 2006, (7):  55-58. 
    摘要 ( )    PDF ( )     
    为了减少焚烧处理医疗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焚烧效率,降低焚烧污染物的排放量,应用环境负荷评价(LCA)方法,对焚烧处理昆明市医疗废物进行了环境负荷评价。评价的结果显示,昆明市焚烧医疗废物焚烧处理的成本为1.37元/(人.年),能源消耗为99.6 MJ/(人.年),环境影响潜力为3.96×10-4。经对昆明市医疗废物焚烧处理进行盈亏分析,得到其盈亏平衡点为60.1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昆明市医疗废物全过程可持续管理与处置的策略,即在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设计标准,设计合适的焚烧炉和最佳的焚烧工艺,选择最合适的医疗废物管理与焚烧条件。
  • 董旭华
    . 2006, (7):  59-62. 
    摘要 ( )    PDF ( )     
    对3个抗剪承载力不足桥柱在恒定轴力作用下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GFRP约束短柱的滞回曲线,并根据滞回曲线进一步得出了约束混凝土构件的骨架曲线及相应的恢复力模型,研究了其延性、强度与刚度的退化等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GFRP约束钢筋混凝土桥梁短柱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为约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 张建胜
    . 2006, (7):  63-66. 
    摘要 ( )    PDF ( )     
    利用随机模拟风振分析方法对Kiewitt6-6型单层球面网壳和三向网格单层柱面网壳的风振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包括几何参数、气动参数、结构参数等,得出可供单层网壳结构抗风设计参考的风振系数。结果表明,单层网壳结构的风振系数分布较为均匀,大致为3.0。
  • 卫军
    . 2006, (7):  67-70. 
    摘要 ( )    PDF ( )     
    根据空间风场模拟技术和结构随机振动理论,运用MATLAB编制了大跨网架屋盖上各点风速模拟程序,结合ANSYS动力分析模块和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的二次开发,对体育中心网架钢屋盖进行了风振响应的时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合理而准确地反映大跨网架屋盖结构在风场作用下的响应,可用于工程设计。
  • 林少书
    . 2006, (7):  71-74. 
    摘要 ( )    PDF ( )     
    把辊轧成型的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切割成若干短柱,将在短柱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歪曲变形,从而引起附加的初始几何缺陷。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由切割产生的初始几何缺陷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2种C型截面切割短柱的极限承载能力及破坏模态,并与轴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切割短柱在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模态为两翼缘内收的歪曲破坏,由切割引起的初始几何缺陷使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降低了7%~11%。
  • 姜翠香
    . 2006, (7):  75-77. 
    摘要 ( )    PDF ( )     
    分析了含裂纹损伤的有限加筋板边界效应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得到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随结构尺寸及边界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有限加筋板高宽比和筋、板相对刚度的增大,结构应力强度因子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当裂纹尖端离筋条越近时,这种现象越明显。
  • 陈应波
    . 2006, (7):  78-81. 
    摘要 ( )    PDF ( )     
    对纤维与基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力学分析,完成了纤维拉拔荷载与拉拔位移全过程的数值计算。针对非直钢纤维末端锚固长度大的平直段,给出了纤维压力分布的解析解答,并考虑了纤维与基体摩擦渐进硬化与衰减效应,在锚固段通过纤维平直通道时计入了残余弯矩作用,最后得到了与试验较为一致的纤维拉拔曲线。
  • 王佶
    . 2006, (7):  82-85.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相同配合比下不同长径比和不同品种钢纤维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和韧性影响规律,分别运用日本JCI和美国ASTM韧性指数法计算各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韧性,结果表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增强和增韧双重效应。最后比较各种纤维的优劣,从中选取较佳纤维。
  • 张成良
    . 2006, (7):  86-89. 
    摘要 ( )    PDF ( )     
    应用动力有限元ANSYS/LS-DYNA程序,建立岩体二维弹塑性模型,对不考虑损伤和考虑损伤的光面爆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2种模型最大有效应力随距离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孔壁压力、孔径和抵抗线不变的条件下,考虑损伤影响时可适当加大光面爆破的炮孔间距;在孔壁压力、孔径和孔距不变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大光面爆破的抵抗线。通过现场爆破试验,考虑爆破损伤效应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 祝文化
    . 2006, (7):  90-92. 
    摘要 ( )    PDF ( )     
    在Hopkinson压杆上采用改进的实验技术对灰岩材料进行了高应变率动态压缩实验,有效地解决了横向惯性效应对岩石类脆性材料实验精度的影响,对完整灰岩和损伤灰岩的动态压缩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灰岩表现出应变率硬化效应和损伤软化效应,完整岩石的极限动态破坏压应力高于损伤岩石约30%。
  • 钟珞
    . 2006, (7):  93-96. 
    摘要 ( )    PDF ( )     
    在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PCA和ICA的结构损伤识别构架。利用它们对结构损伤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将提取的特征作为3层BP神经网络的输入,以实现对结构损伤的识别。这2个模型通过British Columbia大学IASC-ASCE SHM任务组提供的用于验证分类正确性的结构基准数据集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PCA和ICA都能降低信号中噪音的影响,并对特征进行有效提取;基于ICA的模型比基于PCA的模型预测更准确。
  • 韩波
    . 2006, (7):  97-100. 
    摘要 ( )    PDF ( )     
    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气溶胶光学厚度AOT的优化融合模型,它把基于全局数据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与基于局部区域数据的前向神经网络相结合,并通过优化权重组合,使得预测误差最小化。利用该模型对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仪MISR所采集的2002年7~9月份的数据进行AOT预测实验。结果显示:对美国陆地上空的大多数轨道,优化融合模型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全局模型和局部模型,其总体预测均方差比后二者分别减少了12.9%~24.5%和3.3%~10.5%。这表明优化融合模型是一种更为准确的空间数据预测方法。
  • 金斌
    . 2006, (7):  101-104. 
    摘要 ( )    PDF ( )     
    在介绍网络发展及身份认证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一次性口令认证技术和双向认证技术,采用这2种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多因素认证系统。与流行的802.1x认证技术相比,多因素认证技术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双向认证和人机绑定认证方式,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认证机制和更加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
  • 范刚龙
    . 2006, (7):  105-108. 
    摘要 ( )    PDF ( )     
    非结构化的P2P系统,进行资源查找定位时采用“洪泛”方法,这不仅限制了资源搜索的效率和系统的可扩展性,而且也给网络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分层结构基础上的基于分类检索的自聚簇P2P系统(ACP2P),并实现其原形系统。数据包级的网络模拟实验表明,系统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定位的效率,显著改善自身的可扩展性。
  • 吴翔
    . 2006, (7):  109-112. 
    摘要 ( )    PDF ( )     
    介绍了产品4D信息模型的构造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设计资源层次化时序建模方法。研究了设计资源重用的原理、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以相似度的计算为基本方法阐述了设计资源过滤基本算法。最后结合实验室开发的产品“电磁缓冲制动器”研究了该方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初步应用。
  • 肖江文
    . 2006, (7):  113-115. 
    摘要 ( )    PDF ( )     
    对参数不匹配的2个陈氏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参数不同的2个陈氏混沌系统的同步,仿真说明其同步响应速度比较快,而且对一定范围内的噪声干扰具有鲁棒性。
  • 刘健
    . 2006, (7):  116-118. 
    摘要 ( )    PDF ( )     
    介绍了一种以微功耗单片机EM78869为核心,配合反熔丝型FPGA ex256和GSM通讯模块TC35i构成的家庭智能监控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原理并给出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和软件流程图,分析了采集发射器各部分的设计和相应功耗的计算。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多路报警传感器发送的信号,并在采集到报警信号后及时通过GSM短信将报警信号类型发送到使用者的短信接收设备上。
  • 蒋国平
    . 2006, (7):  119-122. 
    摘要 ( )    PDF ( )     
    针对厂家反映的前轮异常磨损以及稳态转向特性中的过度转向问题,利用ADAMS软件建立麦弗逊悬架和转向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到了麦弗逊悬架各定位参数和轮距随车轮跳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和轮距的变化特性较为理想,但车轮前束角的变化特性和幅值不合理,将增加汽车的过度转向趋势和加剧轮胎磨损。
  • 吕育楠
    . 2006, (7):  123-126. 
    摘要 ( )    PDF ( )     
    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并给出了一般步骤,在实例中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通过对各行业的产值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求出其对GD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分析影响GDP的主要因素十分有效,是对GDP的形成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决策者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和控制。
  • 孙习祥
    . 2006, (7):  127-129. 
    摘要 ( )    PDF ( )     
    分析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的决策过程,在AHP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小企业营销组合多目标决策过程模型,利用该模型整理和综合了营销决策人在营销组合方案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分析,将相关营销决策人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 何碧梧
    . 2006, (7):  130-131. 
    摘要 ( )    PDF ( )     
    提出一种新的考虑投资收益率为非正态分布的组合投资选择模型。将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作为目标函数,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前4阶统计矩,利用Edgeworth展式来逼近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概率证券组合投资模型的确定性等价模型,并指出新的模型实际上包含了收益率为正态分布的情况。
  • 李跃新
    . 2006, (7):  132-135. 
    摘要 ( )    PDF ( )     
    已经有学者研究了如何用低通滤波器刻划向量小波的消失矩条件,这即是著名的HSS具有消失矩的条件。首先给出了HSS条件的相关问题,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将HSS条件用矩阵多项式及多项式的乘积来表示消失矩的条件,并证明这几种表示是等价的,这对于向量小波的构造是必要的,在图像压缩算法中有实用价值。
  • 孙德华
    . 2006, (7):  136-139. 
    摘要 ( )    PDF ( )     
    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为研究对象,阐述其体系结构的主要特征、计量指标相互间的关系,系统地分析它们的属性和作用,讨论现有科技期刊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使用方法,提出建立适应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特点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李曙光
    . 2006, (7):  140-142. 
    摘要 ( )    PDF ( )     
    设计了评价贷款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因素体系、信用和行业因素体系以及外部背景因素体系。运用层次权重分析法对贷款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为判断银行货款类资产质量和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
  • 王玲
    . 2006, (7):  143-145. 
    摘要 ( )    PDF ( )     
    应用Visual C#.Net、SQL Server、Asp.Net技术对大学体育课成绩综合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功能和操作流程进行了设计,根据系统特点及实践运行证明:系统稳定,功能完善,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 吴哲敏
    . 2006, (7):  146-148. 
    摘要 ( )    PDF ( )     
    根据科学、全面、可操作性的原则,从毕业生质量评价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毕业生质量分析结构表,应用灰色聚类定权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得出毕业生质量评价方法,实现了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