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1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09-07-30
      
    • 全选
      | 显示方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董丽杰,郭平,冯松,熊传溪
    . 2009, (14):  1-4. 
    摘要 ( )    PDF ( )     
    采用共混法制备了含有不同含量SiO2的乙烯基环氧树脂(EA)/SiO2可见光固化复合材料。通
    过万能试验机、FTIR和SEM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研究了SiO2含量和光照时间对复
    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固化深度均匀增加,当照射时间为60
    s,固化深度达到9.6 mm,此时双键转化率为66.2%;表面处理的SiO2的加入提高了树脂的压缩强度,当SiO2质量含量为35%、照射时间为60 s时,压缩强度高达268 MPa。同,SEM表明,可见光固化后的乙烯基环氧树脂/SiO2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致密。
  • 尧云,余其俊,韦江雄,白瑞英
    . 2009, (14):  5-9. 
    摘要 ( )    PDF ( )     
    采用BCR连续浸提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XRD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掺量Cr在水
    泥硬化体中的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外加水溶性Cr掺量从0增加到300 mg/kg时,其
    在水泥硬化体中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为主,达95%以上,可交换态含量在1%以内;
    随着水溶性Cr的加入,水泥硬化体中各形态Cr绝对含量均呈线性增加,其中,可氧化态增长
    最快,酸可提取态增加最慢,而残渣态Cr绝对含量虽然增加,但相对含量减少;同时随着外
    加Cr掺量的增加,Cr的形态再分配系数由1增加到1.35,其结合强度系数由0.94降低到0.84
    ,说明Cr在水泥硬化体中的固化稳定性随可溶性Cr的掺量的增大而降低。XRD研究表明外加C
    r离子优先富集在AFt中。
  • 郑文忠,陈伟宏,张建华
    . 2009, (14):  10-14. 
    摘要 ( )    PDF ( )     
    针对目前植筋技术中胶粘剂软化点过低的问题,开发了可耐600 ℃高温的植筋用碱矿
    渣胶凝材料。完成了用碱矿渣胶凝材料作胶粘剂的108个植筋试件的锚固性能试验,结果表
    明植筋试件破坏模式主要为锥体粘结破坏和钢筋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说明用碱矿渣胶凝材
    料植筋的性能良好。分析了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和锚固长度对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并给
    出了锚固长度的取值建议。
  • 张大康
    . 2009, (14):  15-18. 
    摘要 ( )    PDF ( )     
    按正交设计进行了多组不同比例P·Ⅰ型42.5R硅酸盐水泥、矿渣粉、预分解窑窑灰和
    粉煤灰的性能实验,旨在考察对水泥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Ⅰ水泥中加入6%预

    解窑窑灰,30%矿渣粉后,水泥粒径<5 μm的累计筛析通过量由20.2%增加到31.9%。高细混
    合材料,特别是预分解窑窑灰含有的大量数微米的颗粒,可以使水泥复合体系粒度分布更加
    接近Fuller曲线,从而提高堆积密度。
  • 贺行洋,苏英,曾三海,刘月亮,孙〓维
    . 2009, (14):  19-22. 
    摘要 ( )    PDF ( )     
    通过对水泥石中孔状态的分析,认为水泥石中孔已在三维空间出现渗流,孔的渗流会强烈影
    响水泥石宏观力学性能,据此建立了一个基于孔渗流的孔隙率强度模型,并设计实验对模型
    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设计实验的65组数据中,该文建立的孔隙率强度模型拟合的相关
    性均优于目前国内外引用最多的3种孔隙率强度模型。
  • 王振军,李顺勇
    . 2009, (14):  23-26. 
    摘要 ( )    PDF ( )     
    针对水泥和乳化沥青共存条件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M)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扫描电
    镜(SEM)、电子探针(EPMA)和红外光谱(IR)等微观试验手段,提出了CAM的微观结构特
    征。结果表明,硬化后的CAM内部存在一定的空隙,浆体表面存在突起和自由沥青,沥青包
    裹的细砂、水泥水化产物CSH凝胶和未水化水泥颗粒组成空间网络结构;CAM中结构致密
    处Ca和Si及其氧化物的重量比和原子比相对较高,水泥水化产物较多,结构疏松处则相反;
    CAM中的水泥等无机材料不与乳化沥青破乳产生的沥青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增加CAM中CSH等凝胶体的数量,发挥破乳沥青的粘附性能是改善砂浆性能的关键。
  • 袁颂东,汪金方,张贵喜,曹小艳

    . 2009, (14):  27-31.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反应温度对氮化硼纳米球体粒径、成分及形貌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95
    0 ℃时,所得产物的形貌为规整的、表面光滑的球形,其粒径最小,约为60 nm左右,粒径
    均一,没有孪晶;随着CVD反应温度的提高,产物中硼氮元素的摩尔比接近1∶1,碳、氧等
    杂元素含量下降,但氧元素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不低于5%;无论CVD反应温度高低,在800
    —1 300 ℃范围内,所得产物主要成分是hBN,其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同时形貌变得
    不规则。
  • 王辉涛,王华,黄晓艳
    . 2009, (14):  32-35. 
    摘要 ( )    PDF ( )     
    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热动循环应与余热流的变温特性很好地匹配才能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采
    用低沸点有机工质HFC125实现超临界动力循环,能很好地逼近变温热源下的理想循环,从而
    获得较好的效果。采用效
    率来评价余热回收动力循环时,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结论。
  • 吕俊成,莫易敏,周廷美,汤春球
    . 2009, (14):  36-39. 
    摘要 ( )    PDF ( )     
    根据定速式摩擦试验机GB/5763—98和等国家试验标准,设计了适合研究微型汽车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的摩擦学小样试验,进行不同环境温度下定线速度变载荷和定载荷变线速度的
    相关试验,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分析手段,结合摩擦学原理分析了摩擦磨损性能
    试验结果,得出相应的试验结论。
  • 杨孝容,向清祥,陈封政,张成志
    . 2009, (14):  40-43. 
    摘要 ( )    PDF ( )     
    从广西五味子中分离荧光物质并建立用荧光法测定南五味子中安五脂素含量的
    方法。以乙醇提取,乙醚萃取并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采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
    定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它们的荧光性质,用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南北五味子中
    安五脂素的含量。从广西五味子分离纯化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
    、五味子酯甲和原儿茶酸;安五脂素的荧光性最强,五味子酯甲没有荧光性;南五味子乙醇
    提取液的荧光光谱与安五脂素一致;南五味子中安五脂素用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
    果无明显的差异,而北五味子荧光法测定结果偏高。荧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等特点,可直接用于南五味子中安五脂素的定量分析。
  • 张珍,周文清
    . 2009, (14):  44-47. 
    摘要 ( )    PDF ( )     
    实验建立大鼠降体重模型,给降体重大鼠饮用碱性离子水(Alkaline Ionized Water,AIW
    );测试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丙二醛(MDA
    )、血浆一氧化氮(NO)、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全血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
    每只大鼠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来观察AIW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运动机能的影响;结果发现AIW
    可以提高降体重大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运动能力。
  • 臧剑甬,潘志信
    . 2009, (14):  48-51. 
    摘要 ( )    PDF ( )     
    用乙二胺和三氧化硫脲合成了乙二胍的亚硫酸盐,产物的红外光谱具有烷基胍的特征吸收峰
    ,能够发生烷基胍的特征显色反应,元素分析结果与目标产物吻合,残余—NH2≤0.02 mmo
    l/g。乙醇和水的混合物是良好的反应介质,适宜的反应温度为60 ℃,收率为84%,研究了
    投料比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土木工程与建筑
  • 刘沐宇,涂开智,孙向东,袁卫国
    . 2009, (14):  52-56. 
    摘要 ( )    PDF ( )     
    由于矮塔斜拉桥斜拉索承担荷载的比例较小,设计时其容许应力值比常规斜拉桥的取值要大
    。随着设计容许应力值的增大,其抗疲劳性能成为设计人员关心的问题。因此,从疲劳可靠
    度理论出发,运用基于拉索疲劳寿命服从Weibull分布的疲劳可靠度公式,对江肇高速公路
    西江特大桥拉索在活载作用下的疲劳可靠度进行了评估,分析得到了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拉索
    设计容许应力值的合理取值。分析结果对同类型矮塔斜拉桥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李志江,彭伟才,李鹏,何〓锃
    . 2009, (14):  57-59. 
    摘要 ( )    PDF ( )     
    描叙了圆柱壳与声耦合系统建模技术的基本概念。根据WB法(Wave based method,简称WB法
    )的基本原理,将结构场变量和声压展开成波函数和特解函数的叠加。应用加权余量法将结
    构和声学边界条件以及结构与声耦合界面上的连续性条件转换成近似积分,推导出一组由代
    数方程表示的耦合模型。通过分析二维的算例表明这种预报技术计算量小且精度高,因此可
    应用到中频的分析。
  • 孙玉周,李申,王辉
    . 2009, (14):  60-63. 
    摘要 ( )    PDF ( )     
    提出一个精确的理论模型以研究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弹性特征。单壁碳纳米管看作由石
    墨片卷曲为圆柱形状得到,引入3个参数以描述卷曲过程中的连续几何变化,精确地计算原
    子键长,借助Brenner势函数计算了原子能量。通过最小化原子能量,确定了单壁碳纳米管
    的结构特征,弹性常数由能量密度对3个几何参数的二阶导数来计算。分析和讨论了不同
    手性和半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弹性特征。
  • 蒋元平
    . 2009, (14):  64-68. 
    摘要 ( )    PDF ( )     
    探讨了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和挠度的变化规律。利用挠度计算模型对10根试验梁的挠
    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用ANSYS结构分析程序对试验梁的挠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与计算值
    、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结果、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CFRP能提高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挠度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 欧阳志为,郑文忠
    . 2009, (14):  69-71. 
    摘要 ( )    PDF ( )     
    介绍了中现天城大酒店的工程概况,给出了周长为207 m的预应力混凝土环梁的预应力筋布
    置方案。在设计计算中,按照裂缝控制要求选取预应力筋,确定预应力筋后,再根据截面的
    拉力和压力的抗力控制要求选取非预应力筋。并结合该工程实例,给出了预应力筋张拉端部
    的细部构造,从而完成预应力混凝土环梁设计的全过程。
  • 党育,霍凯成
    . 2009, (14):  72-77. 
    摘要 ( )    PDF ( )     
    系统地分析了场地土、近断层地震的频谱、加速度峰值、脉冲周期等因素对基础隔震结构的
    影响。采用不同场地下的实际近断层地震波,计算了一个多层隔震结构的各项能量响应,并
    与远场地震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场地土会影响地震波频谱,在硬场及中等场地下
    ,近断层地震包含较多的长周期频谱,但这一特征在软场情况下并不明显,因此,在硬场和
    中等场地下,近断层地震较远场地震对隔震结构更为不利,而在软场下,远场地震对隔震结
    构更不利;近断层地震的加速度峰值不是影响隔震结构位移的主要因素,隔震结构的最大变
    形由地震瞬时输入能量决定;脉冲周期对隔震结构影响不大,应调整结构的自振周期以改善
    减震效果。
  • 王小蓉,赵小明,佘清雅
    . 2009, (14):  78-81. 
    摘要 ( )    PDF ( )     
    宝钢浦钢搬迁工程中某地下漩流沉淀池工程,拟采用圆形地下连续墙作围护结构;在搜集了
    江浙地区其它类似工程的资料以及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从基坑规模和地下水条件2
    个方面对该小直径圆形地下连续墙的入土系数进行了讨论,为今后该类工程入土系数的合理
    取值提出了建议。
  • 机电、信息与计算机
  • 李平安,陈宏伟,阮巧玲
    . 2009, (14):  82-84. 
    摘要 ( )    PDF ( )     
    在现有超空时编码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三维正交编码,文中称之为超正交空时
    极化编码方案。该技术在提供有效的编码增益的同时,保证了全额的空间与极化联合分集增
    益。对使用双极化天线的MIMO系统,还可以保证在达到系统所需求的误码特性和传输速率的
    同时,大大降低系统的天线数目。仿真结果表明在双极化天线MIMO传统中,文中提出的方案
    比采用超正交空时网格二维编码方案能提供更大的编码增益。
  • 李景松,刘泉
    . 2009, (14):  85-87. 
    摘要 ( )    PDF ( )     
    翻车机是装卸系统中最复杂、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系统作业效率的高低
    。通过研究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多线程技术,利用多任务的扩展和代码的并行执行,实现
    了翻车机监测点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设计了基于多线程技术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处理
    流程,开发了翻车机健康状况在线监测系统。
  • 赵大胜,黄馨,邓念高
    . 2009, (14):  88-90. 
    摘要 ( )    PDF ( )     
    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如何在保证网络连通性和对覆盖区域覆盖度的前提下,判定冗余
    节点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冗余节点判定算法。该算法中每个节点基于局
    部圆周覆盖情况独立计算自身是否为冗余节点。分析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判定冗余节点
    的准确度,并降低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开销。
  • 撒继铭,周祖德,陈幼平,张冈
    . 2009, (14):  91-94. 
    摘要 ( )    PDF ( )     
    介绍了吸收型光纤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提出并分析了基于差分后谐波检测的光纤气体传
    感器的模型,并设计了传感器系统结构。利用参考光路与检测光路光强的差分消去基波分量
    ,对差分后的信号再进行二次谐波检测得出气体浓度。使用该方法提高了系统检出二次谐波
    分量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差分后谐波检测的光纤气
    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 郭伟,王厚民
    . 2009, (14):  95-98. 
    摘要 ( )    PDF ( )     
    动态矩阵控制(DMC)是模型预测控制的一种典型算法,它以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
    为预测和控制的模型,通过在线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来实施优化控制。对于存在状态等式约
    束的线性系统,文中在解决系统状态重构问题时改进了传统观测器,构造了投影卡尔曼滤波
    器,使系统的状态更好的符合约束条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与概率约束算法进行比较
    ,Matlab仿真结果证明了其优越性。
  • 马成前,潘胜,姜德生
    . 2009, (14):  99-102. 
    摘要 ( )    PDF ( )     
    针对BP算法存在局部极小值的问题,提出了采用AGA算法来优化BP算法训练网络出现收敛速
    度慢时的网络参数,并把优化后的结果作为BP算法的初始值,再用BP算法训练网络,交叉运行
    这种BP-AGA混合算法来改善网络的收敛速度,使网络全局误差函数极小化。然后结合武汉阅
    马场地下通道的相关数据,分别采用BP算法和BP-AGA混合算法来评估汽车尾气中CO的危害
    程度,结果表明BP-AGA混合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寻优效果优于BP算法。
  • 刘新华,李方敏,旷海兰,方艺霖
    . 2009, (14):  103-106. 
    摘要 ( )    PDF ( )     
    针对数字制造机电监控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机电监控的基于无线传
    感器网络的新型监控系统,并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要求,分析研究了系统的体系结构、
    传输控制模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
    网络监控系统在机电监控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邢娟娟,刘泉
    . 2009, (14):  107-109. 
    摘要 ( )    PDF ( )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DWT和 SVD的三维模型数字水印算法。首先,该算法采用全局
    球面参数化和分块均匀采样的方法,将三维网格模型变换成二维的信号矩阵。然后,利用DW
    T和SVD进行水印嵌入,水印被嵌入在来自于〖WTHX〗HH,HL,LH〖WTBZ〗 3个子带的特征值
    矩阵中。因为水印在三维网格模型中处处存在,所以很难被移除。而且由于水印被嵌入在高
    频子带中,因此该算法有很好的不可见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能够有
    效的抵抗翻转,剪切,多分辨率滤波以及随机噪声等多种攻击。
  • 陈康,陈伟,贺智轶

    . 2009, (14):  110-113. 
    摘要 ( )    PDF ( )     
    针对V-BLAST系统,对经典的迫零算法,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排序及非排序干扰抵消
    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将ZF检测、MMSE检测与排序连续干扰抵消组合得到一种高性能的译
    码结构,对提出的译码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基于排序干扰抵消的检测算法的误
    码性能要优于非排序的检测算法,但算法的复杂度也会随之提高。
  • 孟娜,周以齐,陈新立,崔西海,郭秀欣

    . 2009, (14):  114-116. 
    摘要 ( )    PDF ( )     
    在逆向工程中,为了解决截面线上弱化特征点的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离散曲率的特
    征点提取算法。该方法运用了包含高斯核函数曲线的离散曲率表达式来分割曲线,在求解相
    应的一阶和二阶离散曲率时,选用了不同的尺度因子,由输出曲率的局部极值点来确定截面
    线的特征点,继而进行特征点的融合。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与原有形状特征元保持一致。
    文中算法与有关文献算法的特征点输出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
    性。
  • 李志春
    . 2009, (14):  117-121. 
    摘要 ( )    PDF ( )     
    针对武汉某型公交客车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一套振动测试采集系统。系统以加速
    度传感器、A/D转换器、数据采集卡、工控机为硬件支撑,以VISTUAL C++为开发平台进行软
    件设计,解决了对公交客车座椅上的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实时采集、显示、存储等技术。通过
    对城市公交客车的不同车速范围、不同座位的加权矩阵系数进行矩阵运算得出了汽车总的振
    动舒适度指标,以用于评价汽车的振动舒适性以及进行各种车辆之间振动舒适性比较,解决
    了不同车速、位置的振动不同带来对汽车平顺性难以评价的难题。
  • 刘和平,龚振邦,李敏,夏红霞
    . 2009, (14):  122-125. 
    摘要 ( )    PDF ( )     
    针对小型开架式水下机器人(ROV)在浪涌作用下的横摇运动进行了分析、建模和
    数值计算,并提出了采用ROV侧向推进器对ROV的浪涌横摇响应过程进行干扰的自适应模糊滑
    模控制方法,以减少机械手作业时横摇的幅值,通过对数值计算和仿真结果的对比,证明有
    一定的效果。有关小型开架式水下机器人波浪中姿态控制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文中仅作了
    一些探索,并提出了波浪中ROV纵摇、横摇分别同时调整控制的思路作为以后研究的方法。
  • 刘丽,殷国富,周长春,欧彦江
    . 2009, (14):  126-129. 
    摘要 ( )    PDF ( )     
    为解决绿色产品制造工艺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将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集成的
    求解决策模型。该模型以产品的基本性能、资源属性、能源属性和生命周期的环境属性为优
    化目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系统建模,并为遗传算法找到适应度函数及求得目标函数值
    的方法,进而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最后,通过电动截止阀的阀体制造工艺优化实
    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 阚绪献,吴锋,张晓青,舒安庆,余仕成
    . 2009, (14):  130-133. 
    摘要 ( )    PDF ( )     
    建立了热声热机微热力学循环模型,用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了其最优性能,导出了
    存在传热损失时热声热机微热力学循环的生态学性能与效率最佳特性关系,以及声功率和
    损失率与效率的性能关系
    ,所得结论对实际热声热机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林海平,陈静,向馗,程楠
    . 2009, (14):  134-137. 
    摘要 ( )    PDF ( )     
    针对现有心电信号采集模块或者装置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结构相对简单,性能稳定可靠的
    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包括电源及充电切换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及外围模块。该便
    携式心电监护仪由于采用了合理的电路结构,在实现多通道心电监护时,能有效提高共模抑
    制比和输入阻抗,不失真地对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存储和观察,并且能够实现预警功能。
  • 王绍刚,,何国金,刘定生,汪小钦
    . 2009, (14):  138-141. 
    摘要 ( )    PDF ( )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本信息源,提取数字坡度和坡向信息,利用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
    分布式模型计算了武夷山地区各月的天文辐射空间分布。文中采用了该模型中的光线追踪法
    和分段积分来计算地形遮蔽信息,并以多层面复合分析方法对天文辐射量做出了空间可视化
    表达。
  • 吉顺如,刘昆
    . 2009, (14):  142-144. 
    摘要 ( )    PDF ( )     
    全自动体育运动识别,通过提取视频光流特性和梯度特征,达到聚类的目的。从每一
    帧的特征中, 通过线性系统辨识工具,学习每个视频片段的运动形状。尽管非钢体的运动
    序列难于进行学习、比较,但是动态描述方程具有很强的比对能力和鉴别能力。使用它们来
    识别单个运动或者行为得到较好的效果。
  • 王洪斌,李萍
    . 2009, (14):  145-148. 
    摘要 ( )    PDF ( )     
    在分析现有的图像雅可比矩阵卡尔曼在线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对状态向量中的速度
    分量进行再估计,提出一种修正卡尔曼滤波器对目标物体远程运动估计的算法。与直接卡尔
    曼滤波器的远程运动估计相比,该算法提高了估计精度。将该算法进行仿真,其结果证明了
    算法的有效性。
  • 聂修军
    . 2009, (14):  149-152. 
    摘要 ( )    PDF ( )     
    对船用锅炉液位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介绍,针对液位系统在给水扰动及蒸汽扰动作用下的响应
    分别进行分析。对一般锅炉的实际负荷情况,提出了基于变结构方法的液位控制方案,并应
    用于锅炉液位控制系统模型中。变结构控制方案的分析结论与液位控制常用的PID方案相比
    ,具有响应快,过渡过程短,超调减少等优点,从而证明对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而言本方案是
    可行的,有效的。
  • 管理工程
  • 李仁安,胡敏红,李缓
    . 2009, (14):  153-156. 
    摘要 ( )    PDF ( )     
    针对武汉市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特点,提出适合武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组合预测
    模型。将数据经零均值和平稳化预处理后,根据时间序列的相关理论,建立ARMA(3,2)模
    型,指数平滑模型和Cubic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修正的Theil系数的倒数作为上述3
    种模型的权数,组合得到最优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此方法得到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
    精度更高。
  • 李磊,张晓林,吴育华
    . 2009, (14):  157-160. 
    摘要 ( )    PDF ( )     
    在销售商处于主导地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通过供应商与销售商在非合作与合作
    2种方式下的供应链绩效比较,说明合作促销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整体利益,并运用风险补偿
    与效用最大化相结合的综合优化方法提出了供应链利益分配及促销费用的分摊机制。
  • 李峰
    . 2009, (14):  161-164. 
    摘要 ( )    PDF ( )     
    在Lotka和Volterra提出的种间竞争模型基础上
    ,研究建立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模型和合作模型,依据模型分析讨论了如何处理集群内企业
    间竞争与合作,以实现集群企业的协同进化、共同生存、繁荣发展。并依据分析结果,对企
    业集群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张霁欣
    . 2009, (14):  165-168. 
    摘要 ( )    PDF ( )     
    以铁道部武汉铁路局(以下简称武汉局)为例,基于国际通用的G3标准体系以及整合营销传
    播分析框架,对武汉局2006年1月—2008年8月期间CSR信息传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现
    状与不足。从企业现状来看,武汉局通过多年发展在CSR信息传播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但
    在传播的组织管理、信息内容与方法方面还有一定不足。
  • 陈伟,李玲
    . 2009, (14):  169-172. 
    摘要 ( )    PDF ( )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走向的科学合理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改善城市交通服务
    水平的质量高低,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建立了轨道交通线路比选的评价指标
    体系,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法)建立的C2R模型来评价轨道交通建设线路走
    向的决
    策方案,并结合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太平洋段建设线路的比选案例进行了实证,对科学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有益的探讨。
  • 周毓萍
    . 2009, (14):  173-176. 
    摘要 ( )    PDF ( )     
    针对现行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缺少相关信息的缺陷,依据影响实物期权价值的5种主要因素,
    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评估法,对纳入投资的A,B,C,D 工程项目,按灰度级别高的优先
    进行评比排序,将排序结论与实际实物期权A,B,C,D 定价的具体值进行验证对比,表明这
    种评价排序的有效性,它还能验证投资工程项目评估期权估价价值的准确度。
  • 舒昌俊,李娜

    . 2009, (14):  177-180. 
    摘要 ( )    PDF ( )     
    在G2C的电子政务管理中,政府和公民间的存在一种博弈关系,均衡状态的形成取决于双方
    的策略。通过对政府和公民的博弈模型的分析,认为造成政府管理低效率的原因是两者间存
    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基于对模型的改进,推出了提高管理效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