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3-30
      
    • 全选
      | 显示方式:
    A
  • 左红心
    . 2006, (3):  1-3. 
    摘要 ( )    PDF ( )     
    建立了线弹性组分连续变化梯度材料的波动方程、特征方程及特征线上应力、应变与材料质点速度的相容关系。讨论了特征线的可能形态。研究了应力波在这类材料中传播时的传播特性。研究发现:应力波在这类材料中传播时,波速仅是波所经过位置的函数;波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变化的;但波速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冲击波。
  • 龚跃球
    . 2006, (3):  4-6. 
    摘要 ( )    PDF ( )     
    用传统的熔融冷却法制备了4种不同镓、锑比例的Ge-Ga-Sb-S硫系玻璃,研究了其透过率、热学属性、拉曼特性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发现:在GeS2玻璃中,引入镓能更好地提高其在紫外波段的截止波长,而引入锑能大大提高玻璃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同时加入不同镓、锑比例导致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的不同使玻璃表现出透射和反射二次谐波的差别。
  • 于浩
    . 2006, (3):  7-9. 
    摘要 ( )   
    对结晶不饱和树脂增稠聚酯模塑料的中温低压模压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差热分析及固化度测试确定了中温模压温度,通过螺旋流动长度试验确定了低压成型压力,通过热模内模塑料粘度测试确定了加压时机,进而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模压成型的最佳模压温度、加压时机、合模时间及保压时间。结果表明结晶树脂增稠聚酯模塑料不但在热模内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在1.6 MPa的低压下成型,且在此工艺条件下模压制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 倪爱清
    . 2006, (3):  10-13. 
    摘要 ( )    PDF ( )     
    基于Hoffman复合材料失效准则,考察了缠绕角对两端封闭的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内压管道(环向/轴向应力比为2∶1)强度的影响。分析表明,纤维缠绕角的变化对复合材料内压管强度的影响显著,不合理的缠绕角将明显增加成本。对该文考察的碳纤维/环氧、玻璃纤维/环氧、硼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而言,内压管最佳的缠绕角位于45°~55°的范围内。偏离该范围会导致管材失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分析还表明,对于该类内压管材,其失效主要取决于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强度和应力,因而可以对Hoffman准则予以简化。
  • 郭声波
    . 2006, (3):  14-17. 
    摘要 ( )    PDF ( )     
    介绍了反射性隔热防水涂料的隔热原理、化学组成、配制方法和性能检测结果。用Tg温度不同的丙烯酸乳液分别作为防水层和反光层的基料,以满足防水涂层的柔韧性和粘结力以及反光涂层的耐候性和自洁性;采用表面包覆高折射率氧化物膜层的云母粉作为反光填料,取得了最好的反光隔热效果。
  • 严钦云
    . 2006, (3):  18-21. 
    摘要 ( )    PDF ( )     
    导电胶的粘接可靠性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混合微电路用导电胶粘接的主要失效模式,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结构和可靠性评价试验,研究了导电胶粘接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的退化机制。结果表明试验用导电胶粘接具有较好的耐温变应力性能,其剪切力在3.25~5.35 kg之间,结合微观形貌特征分析和理论分析,对导电胶粘接失效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导电胶粘接特性的合理方法,最后对目前工艺水平下的导电胶粘接可靠性进行了相应评价。
  • 张亚芳
    . 2006, (3):  22-24. 
    摘要 ( )    PDF ( )     
    在材料细观非均匀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含粒径不同颗粒的脆性基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质和破坏过程的尺寸效应。采用材料破坏过程分析数值模拟软件,对多颗粒增强脆性基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荷载作用下经变形、损伤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脆性基体分别复合体积分数相同而大小不同的柔性颗粒时复合材料具有不同的破坏机制,颗粒的尺寸会显著影响材料的破坏及失稳方式,材料的宏观强度随颗粒粒径的增加而降低;但颗粒的尺寸对复合材料线弹性阶段的刚度却影响甚微。
  • 林宗寿
    . 2006, (3):  25-28. 
    摘要 ( )    PDF ( )     
    对水泥净浆结粒研究发现,熟料中C3A含量的波动,带来结粒量较大的变化。配制5种不同C3A含量的水泥,进行结粒研究。结果表明:C3A是影响水泥净浆结粒的主要因素,水泥结粒量随着水泥矿物成分中C3A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净浆结粒程度的加大,体系更倾向于形成颗粒体积较大的结粒;C3A对水泥净浆结粒的作用要远大于水化温度对结粒的影响。
  • 王桂明
    . 2006, (3):  29-31.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催化结晶型抗渗涂料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自修复性和孔隙率的影响,探讨了性能的改善与孔隙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催化结晶型抗渗涂料处理,试件的力学性能可提高15%以上;一次和二次抗渗性能则分别从0.4 MPa0、.1 MPa提高到1.5 MPa和1.3 MPa,显著地增强了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并赋予混凝土养护自愈合的功能。压汞试验证实,经过催化结晶涂料处理,砂浆试件孔尺寸大大减小,孔隙率从36.4%降低至14.8%。
  • 高小建
    . 2006, (3):  32-35. 
    摘要 ( )    PDF ( )     
    研究不同配比胶砂件在5℃、20℃、5℃和20℃冷热交替3种温度的硫酸盐溶液中浸泡1年后的外观、强度和矿物成分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硫酸盐侵蚀过程的影响与胶凝材料组成有关。温度越高,纯水泥砂浆的硫酸盐侵蚀破坏越快,砂浆中生成了更多的钙矾石与石膏晶体;但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矿物掺合料火山灰活性的发挥,反而使加掺合料砂浆受侵蚀程度减轻;且使用活性较低、活性期越长的矿物掺合料时,这种温度效应越明显。
  • 刘娟红
    . 2006, (3):  36-38.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特制砂、粉煤灰及抗裂防水剂的不同掺量对高性能水泥基灌浆材料自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自收缩随着特制砂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适当加大抗裂防水剂的掺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泥基灌浆材料的自收缩率。通过SEM形貌和EDS等手段,对该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产物的早期结构、形貌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抗裂防水剂的掺量为10%时,能使水泥基灌浆材料浆体在早期生成大量的钙矾石,补偿浆体一部分自收缩,减小自收缩率。
  • 彭艳周
    . 2006, (3):  39-42. 
    摘要 ( )    PDF ( )     
    将硼酸、葡萄糖酸钠和聚羧酸盐减水剂按一定比例复合,研制出一种用于硫铝酸盐水泥的新型缓凝减水剂M,实验表明,该外加剂对硫铝酸盐水泥具有较强的缓凝及减水作用。采用该外加剂和42.5级快硬硫铝酸盐水泥,配制出具有良好工作性的C50早强微膨胀钢管混凝土:初始坍落度为24 cm,3 h后仍达18 cm以上,不离析、不泌水,满足泵送施工要求;其3 d抗压强度达50 MPa以上6、0 d自由膨胀率3.41×10-4,能有效解决钢管混凝土中普遍存在的脱粘问题。
  • 金祖权
    . 2006, (3):  43-46.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水胶比(W/B)为0.35和0.45的普通混凝土和粉煤灰掺量为20%和30%的粉煤灰混凝土在2种溶液(5%Na2SO4溶液,3.5%NaCl+5%Na2SO4复合溶液)和2种腐蚀制度(长期浸泡和浸烘循环)下各混凝土的损伤失效规律、特点及氯盐对混凝土硫酸盐损伤的正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浸泡在腐蚀溶液中500 d,其抗压强度有增加段和稳定段;相对动弹性模量(RDME)变化有明显的线性增加段、稳定段,再增加段和再稳定段;在浸烘循环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下降,再上升然后迅速下降;其RDME变化包括下降、线性增加、缓慢下降和加速下降段。复合溶液中氯盐的存在拉长了各个腐蚀阶段的时间,延缓了混凝土的硫酸盐损伤程度。试验结果还表明:适宜的粉煤灰掺量和低水胶比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腐蚀能力。
  • 翁智财
    . 2006, (3):  47-50. 
    摘要 ( )    PDF ( )     
    测定了混凝土颗粒样品与氯化物溶液之间的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作用,研究了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对其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对氯离子结合的等温吸附曲线,整体上符合于Freundlich非线性吸附关系,其中,物理吸附亦服从于Freundlich非线性吸附关系,而化学结合则符合线性吸附关系,给出了氯离子结合等温吸附的相关参数。进一步进行的研究指出,水灰比一定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越多,其氯离子结合能力越大;水泥用量一定时,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也就越大。
  • 王学志
    . 2006, (3):  51-54. 
    摘要 ( )    PDF ( )     
    根据混凝土材料断裂过程区存在尺寸效应这一特点,结合断裂韧度尺寸效应公式对混凝土有效裂缝扩展长度做了相应的研究,得到了基于尺寸效应规律的有效裂缝扩展长度的表达式。运用该公式对已有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此公式适用于单直线软化模型,不适用于双直线软化模型的结论。
  • 田建平
    . 2006, (3):  55-57. 
    摘要 ( )    PDF ( )     
    以C60机制砂混凝土为试验对象,对比研究了3.5%、7%、10.5%、14%(质量分数)4个不同石粉掺量下分别选择不同粉煤灰(FA)掺量(0、11%、17%)配制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干缩以及耐久性。结果表明,在耐久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11%掺量的粉煤灰与7%含量的石粉产生了良好的复合叠加效应,使混凝土获得了最佳和易性和强度值,且对干缩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谭克锋
    . 2006, (3):  58-60. 
    摘要 ( )    PDF ( )     
    研究了水灰比、掺合料、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在试验中采用DR-2型全自动快速冻融机和DT-10W动弹仪来测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越低,抗冻性能越好,低水灰比的高强混凝土即使不掺引气剂,抗冻性能也非常优良,对中高水灰比的混凝土,欲彻底改善其抗冻性,掺引气剂是十分必要的。掺入硅灰抗冻性能有所改善,但掺入粉煤灰使其抗冻性能有所降低。
  • 胡曙光
    . 2006, (3):  61-63. 
    摘要 ( )    PDF ( )     
    对废弃混凝土破碎后分离出砂浆,经粉磨处理,再配以一定量的熟石灰和水制成试块,在合适压蒸制度下利用水热反应制备钙硅制品。用抗压强度试验、SEM、XRD等手段测试并分析了试样宏观性能与原料配比、反应过程、产物形貌、数量、性质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废弃混凝土分离出来的砂浆可以制得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钙硅制品,反应产物主要有-αC2SH和半结晶的C-S-H(B)等物相,而水固比、Ca/Si比是影响制品宏观性能的重要因素。
  • 张虹
    . 2006, (3):  64-66. 
    摘要 ( )    PDF ( )     
    针对废弃混凝土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将其加工成为再生骨料或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方案,研究了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掺加再生骨料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而且还可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保水性及保温性能。
  • 王迎飞
    . 2006, (3):  67-71. 
    摘要 ( )    PDF ( )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20组混凝土配合比,配制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不同龄期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研究混凝土抗折、轴心抗压、弹性模量及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影响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常用的几个统计公式进行了验算。通过计算,对部分统计公式进行了参数修正。
  • 李卓球
    . 2006, (3):  72-75. 
    摘要 ( )    PDF ( )     
    利用超声波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探伤技术,对含预埋缺陷的混凝土构件进行探测,采集走时数据重建波速分布—“反演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CT图像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某一断面上混凝土的内部质量,从而根据速度差异识别缺陷。并通过分析成像结果,对影响CT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测线的布置、成像单元的划分、反演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
  • 郭文瑛
    . 2006, (3):  76-79. 
    摘要 ( )    PDF ( )     
    采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煅烧制度制备的偏高岭土进行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只采用X衍射光谱的分析方法是不能说明煅烧出来的偏高岭土是否具有良好的活性;采用碱吸收法可区分偏高岭土是否具有活性,但其吸收量的规律与3 d抗压强度的规律不一致;钙吸收法不适用于评价该系统中偏高岭土的活性;采用压缩测强法可以较好评价偏高岭土的活性大小。而最有效评价偏高岭土活性的方法是直接用偏高岭土制备土壤聚合物并养护到一定龄期下的强度来评价,其它方法应与其规律相一致。但此方法耗时过长,不适用于生产。
  • 管昌生
    . 2006, (3):  80-82. 
    摘要 ( )    PDF ( )     
    基于热传导理论,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二维温度场模拟,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了偏差的存在原因,并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法的路面检测最大厚度,对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道路检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卢哲安
    . 2006, (3):  83-85. 
    摘要 ( )    PDF ( )     
    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在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应用。将GM(1,1)模型用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预拱度的控制。结合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具体实践,预测各梁段预拱度,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验证了此模型应用于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可行性。
  • 周春圣
    . 2006, (3):  86-88. 
    摘要 ( )    PDF ( )     
    针对带加强层的框-筒结构体系,为考虑普通楼层梁的影响将其等效为沿竖向分布的连续介质,同时计入加强层梁、核心筒、普通楼层梁、外框柱的剪切应变,推导出了顶部设置加强层的框-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应变能的表达式,为推导此类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求解此类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提供了方便。
  • 王俊杰
    . 2006, (3):  89-92. 
    摘要 ( )    PDF ( )     
    提出了基于平面圆形薄板结构光纤光栅(FBG)动态压力传感器的实现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其静态灵敏度和动态频率响应特性,并且采用振动液柱法和电磁力发生器对其灵敏度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平面薄板采用不锈钢材质、厚度为0.15 mm、直径为15 mm,对于该尺寸结构的传感器,静态灵敏度可达0.02 pm/Pa,比裸光栅增敏6 300倍,谐振频率为7.8 kHz,而且幅频特性在0~6.5 kHz频率范围内较为平坦。研究表明:对该结构薄板的几何尺寸进行适当的调整,可实现不同量程、不同带宽的压力测量。
  • 赵宏中
    . 2006, (3):  93-96. 
    摘要 ( )    PDF ( )     
    摩托车自动变速离合器是摩托车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主要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显示3个方面论述摩托车自动变速离合器实验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重点阐述VC++中PC端口数据通信、ADO(Active DataObject)数据库设计方案和实时数据曲线动态绘制的方法。
  • 吴传生
    . 2006, (3):  97-99. 
    摘要 ( )    PDF ( )     
    小波应用领域广泛,因此对具有良好特性的新小波需求很大。传统的小波构造方法复杂,不利于构造各类适合不同问题求解的小波。分析了准确重建滤波器组的双正交性,基于准确重建滤波器组构造了一类新小波,并在紧支撑区间上得到尺度函数、小波函数、对偶尺度函数和对偶小波函数的图形。
  • 王琳
    . 2006, (3):  100-102. 
    摘要 ( )    PDF ( )     
    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算法模拟了由十字叉形开口的金膜周期结构组成的红外带通滤波器光谱性能。该算法采用Z变换技术利用Lorentz-Drude模型、Drude模型和理想导体模型描述了金膜在红外频率的介电常数,模拟了红外带通滤波器的透射性能,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Lorentz-Drude模型计算的透射率同测量数据吻合得良好。
  • 张欣
    . 2006, (3):  103-106. 
    摘要 ( )    PDF ( )     
    软切换中的下行功率分配是UMTS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将极大地影响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几种可以方便运用在UMTS系统的改进下行功率分配算法。与常规的功率分配方案相比,改进的算法可以减少系统的干扰;而与SSDT(Site Selective Diversity Transmit,站址选择发射分集)相比,改进算法能够获得额外的宏分集增益。通过对这些功率分配算法进行仿真评估,结果显示称作可变相对门限的改进功率分配算法有最好的整体系统性能,并且特别适合运行在业务负载较高的UMTS系统中。
  • 尹勇
    . 2006, (3):  109-109. 
    摘要 ( )    PDF ( )     
    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等几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计进行了探讨,对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进行了研究,并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进行了节点的节能考虑。
  • 王瑛
    . 2006, (3):  110-112. 
    摘要 ( )    PDF ( )     
    基于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PIAT(公用互联网访问终端)项目,之前项目采用了QNX操作系统,由于该系统的浏览器不能全面兼容HTML 4.0标准,导致网页显示出现移位错乱现象,而且浏览某些网页必定死机,完全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为此改而使用嵌入式XP操作系统。在Windows系统中,网页浏览/显示是依靠微软的Web浏览器控件。着重介绍了PIAT项目中浏览器的定制技术的实现。
  • 巫辉
    . 2006, (3):  113-116. 
    摘要 ( )    PDF ( )     
    总结了近20年来石油加氢脱硫(HDS)催化剂载体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单组分氧化物TiO2、ZrO2作为载体比传统Al2O3制得催化剂的HDS活性高,但其比表面积和热稳定性有待改善;复合氧化物载体中TiO2-Al2O3是研究最多的载体,其比表面积可达到500 m2/g,负载NiMo后催化剂的HDS活性较传统Al2O3载体负载的活性提高20%;高比表面积的分子筛和介孔材料也是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热点。该室研究的MCM系列载体,其比表面积为1 000 m2/g左右,并分别得到粉末、块体和薄膜,初步适用工业级吐温(Tween)作为模板剂制得一系列无序介孔二氧化硅载体。
  • 王青松
    . 2006, (3):  117-120. 
    摘要 ( )    PDF ( )     
    基于不饱和链烃的分子结构特征、化学拓扑环境及邻接矩阵,新建3类拓扑指数:边价连接性指数,距离连接性指数,磁峰连接性指数。经逐步回归建立了三元最佳数学模型。经Jackknife法检验,具有总体可接受的稳健性。符合Mihalic等人的建模要求。
  • 龚先政
    . 2006, (3):  121-124. 
    摘要 ( )   
    利用生态指数方法对北京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数据编目、特征化分析和生态指数计算,探索改善北京水泥环境负荷的有效途径。特征化计算表明,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能源消耗,其次是土地占用与破坏;标准化与归一化分析表明,近年来,北京水泥生态指数不断增加,水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 文元桥
    . 2006, (3):  125-127. 
    摘要 ( )   
    以中尺度大气模式(AREM)、区域海洋模式(ECOM-SI)和海浪模式(WAVEWATCH-Ⅲ)的耦合为研究原型,利用移动代理技术,通过构造虚拟耦合求解网络,屏蔽系统的异构性和复杂性,实现了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多模式耦合。
  • 邓宁
    . 2006, (3):  128-130. 
    摘要 ( )    PDF ( )     
    试图通过一个动态规划模型来对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下劳动力资源的柔性调度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研究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如何使正式员工及临时调用员工的规模达到最优化配置,在基于Pool sizing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最优的加班时间与最佳的临时员工配置。
  • 刁节文
    . 2006, (3):  131-133. 
    摘要 ( )    PDF ( )     
    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有准备金制度和零法定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的储备管理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有法定准备金制度相比,在零准备金制度和利率走廊调控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储备管理决策变得相对简单,其储备需求也更为稳定和具有可测性,因此避免了市场拆借利率的过度波动,并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大的实施空间。
  • 王乾坤
    . 2006, (3):  134-137. 
    摘要 ( )    PDF ( )     
    建设项目系统整合与系统再造是集成管理的关键。文中基于传统建设项目多个实施主体在管理系统上“组织分隔”、“信息孤岛”等引起的效率低下与浪费现象,从集成管理系统再造等基本要求出发,重点分析了霍尔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在对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三维体系进行解剖式分析与理念集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组织集成、过程集成、信息方法集成三维结构体系,并构建了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新系统。
  • 丁世洁
    . 2006, (3):  138-140. 
    摘要 ( )    PDF ( )     
    运用数理统计的回归分析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数据纪录和最新的刑事案件情报,根据刑事案件“犯罪场”的特征来分离各类刑事案件的特征变量,预测刑事案件的发案规律,识别案件模式,从而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案件侦破策略,提高刑事案件的侦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