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9-04-30
      
    • 全选
      | 显示方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李月明,黄 丹,廖润华,王进松,江向平
    . 2009, (8):  1-4. 
    摘要 ( )    PDF ( )     
    以熔盐法制备的片状SrBi2Nb2O9晶体为模板晶体,固相法制备的SrBi2Nb2O9
    基体粉料,采用模板晶粒生长技术和流延法制备了SrBi2Nb2O9织构陶瓷。研究了模板
    晶体含量对
    陶瓷的显微结构和介电、压电、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板含量为10%时,陶瓷的
    致密度和织构度最大,垂直于流延方向的介电常数随频率增加变化不大,无介电频率弛豫现
    象,陶瓷的介电损耗最小;与固相法相制备的陶瓷相比,适度的织构化有利于提高陶瓷的压
    电性能,模板晶体引入过多,反而降低陶瓷的压电和铁电性能。
  • 刘胜兵,徐礼华,周健民
    . 2009, (8):  5-9. 
    摘要 ( )    PDF ( )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18组混杂纤维混凝土和1组普通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
    试验,考察的因素有钢纤维种类、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长径比及聚丙烯体积率。通过正交
    试验的直观分析法比较了各因素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强度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外
    形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大,钢纤维长径比的影响最小。钢纤维外形对拉压比影响
    最大,聚丙烯体积率对拉压比的影响次之,钢纤维长径比对拉压比的影响最小。加入适量的
    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可提高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 毕重,王学志,黄志强,宋玉普
    . 2009, (8):  10-13. 
    摘要 ( )    PDF ( )     
    根据实际拱坝中设置诱导缝方式的不同,在碾压混凝土轴拉试件中埋设不同形式诱导
    片模拟各种不同的情况,并进行了轴拉试验。得到不同诱导缝形式、试件尺寸及面积折减率
    的诱导缝的等效强度,从中分析诱导缝等效强度对于不同情况的变化规律。诱导缝等效
    强度随试件尺寸的增加而减小。
  • 叶群山,吴少鹏,李宁
    . 2009, (8):  14-16. 
    摘要 ( )    PDF ( )     
    采用动态剪切试验、疲劳试验和轮辙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纤维沥青胶浆和混合料的流
    变性能和路用性能,并分析了流变性能与路用性能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纤维掺入后
    均能显著改善沥青胶浆的流变性能,纤维的使用能增大沥青胶浆的劲度并增大沥青胶浆粘弹
    性质中的弹性成分,纤维的增强作用在高温时表现更加明显;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和
    车辙动稳定度均增大,表明纤维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和抗高温变形的能力。
  • 李清海,姚燕,孙蓓
    . 2009, (8):  17-20. 
    摘要 ( )    PDF ( )     
    通过在水泥基材料中加入矿物掺合料粉煤灰,利用差示热膨胀测试方法对其热膨胀率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粉煤灰的水泥石热膨胀率变化规律与纯水泥石者相似,均表现
    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显著降低的趋势,而粉煤灰的加入使水泥石在高温时产生比纯水
    泥石更大的收缩。借助于TG-DTA和XRD测试手段,对掺加粉煤灰后水泥石的热膨胀性能变化
    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
  • 蒋明,宁平,师雁,王学谦,张伟,方祖国,李富春
    . 2009, (8):  21-24. 
    摘要 ( )    PDF ( )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催化剂,用于PH3吸附反应。选用两种再生方法对失活的催化剂进行再生,考察再生后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并对新鲜催化剂和再生催化剂进行SEM和BET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水蒸汽冲洗和干燥的两步再生法对失活的Cu催化剂有较好的再生性能,吸附效率可保持在70%以上;催化剂失活可能是由于PH3的吸附而导致孔径为2 ?!—16.58 ?! 的微孔被填充和堵塞。
  • 黄年华, 李治华, 刘肖,王维,王建祺
    . 2009, (8):  25-28. 
    摘要 ( )    PDF ( )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出剥离型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MgAl 层状双氢氧化物(
    LDH)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透射电镜(TEM)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结
    构、形貌、热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XRD、FTIR和TEM结果表明,十二烷基单磷酸根离
    子(PK)嵌入了LDH层间,使LDH的层间距显著增大;在强剪切力作用下,有机化的LDH可在熔
    融的EBA基体中剥离成纳米片层,均匀地分散在EBA的基体中。随着LDH含量的增加,纳米复
    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后降,在LDH的含量为3%和2%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当LDH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起始分解温度(T10%)相比于纯EBA提高29
    ℃,LDH能够促进EBA成炭。
  • 张镇,孙立军
    . 2009, (8):  29-32. 
    摘要 ( )    PDF ( )     
    采用AC13、AC20、AC25 3种级配,对基于表面活性平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
    室内试验和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探究适合它的质量控制指标。研究表明该混合料
    最佳施工成型温度在115—125 ℃,并提出该混合料设计、施工、工后检测等环节的一系列

    制指标,包括将冻融劈裂比作为其水稳定性的主控指标,残留稳定度作为参考指标,不将流
    值作为该混合料的质量控制指标等。该混合料在河南驻泌高速公路温拌试验段中上面层的成
    功应用,表明一系列控制指标是可行的。
  • 李红,彭涛
    . 2009, (8):  33-36. 
    摘要 ( )    PDF ( )     
    为了预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分析BP、RBF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用BP
    、RBF神经网络模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搅拌机各主要影响参数间关系的方法。根据搅拌机的
    实际工作状况,分别建立了4维输入向量、1维输出向量的BP、RBF神经网络模型,通过19组
    试验,验证了2种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预测结果相接近,该2种神经网络
    模型能较准确地快速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 张海峰,李艳春,任金来,安素敏,王文平
    . 2009, (8):  37-41. 
    摘要 ( )    PDF ( )     
    利用分形理论可以研究复杂无序混乱现象和不规则形态的规律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
    本质关系。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混合物,它存在着多种分形。级配组成是影响沥青
    混合料的重要方面,也存在着分形。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分维特征进
    行了研究,并通过马歇尔试验的结果分析级配分维数与马歇尔试验参数的相关性,探讨级配
    分维数与混合料体积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分维数随级配由细增粗
    呈逐渐减小趋势,分维数作为级配的量化值可以应用到建立级配与混合料体积特征指标的关
    系式上,这对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齐琳,沙爱民,陈凯
    . 2009, (8):  42-45. 
    摘要 ( )    PDF ( )     
    通过对沥青混合料常规水稳试验、浸水车辙试验及汉堡车辙试验(HWTD)的比较,分
    析了不同试验方法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的影响。试验采用3种级配类型在不同试验方
    法下测定水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水稳试验及普通浸水车辙试验都无法很好
    的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而HWTD试验可以得出合理的判定。
  • 赵昕,沙爱民,雷宇
    . 2009, (8):  46-50. 
    摘要 ( )    PDF ( )     
    以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级配为基础,调整出具有不同级配特征的6条级配,通过
    检测施工中不同位置混合料的级配组成、现场铺筑路面不同位置的构造深度、密度研究各条
    级配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发生离析的程度。研究发现具有“S”型曲线特征、最大密度曲线之
    上微弓形混合料能够保证级配的稳定性,离析主要发生在摊铺过程中摊铺机边缘;具有最大
    密度曲线特征的混合料在生产阶段级配发生变化,曲线发生扭曲,但施工过程中较为稳定;
    中间某一粒径缺失的混合料施工中级配波动较大;具有“反S”特征的混合料施工中路表
    均匀性变化显著;最大密度曲线之下微弓形的混合料施工中级配稳定性较好,路面较均匀。
  • 马保国,黄祥,李相国,于竹青,柯凯
    . 2009, (8):  51-54. 
    摘要 ( )    PDF ( )     
    在1 400 ℃下利用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代替铝质原料煅烧水泥熟料,采用甘油乙二醇法,
    XRD,SEM和水泥净浆强度分析了熟料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铝率较高时,烧成熟料
    中铝酸盐矿物含量大,制得的水泥水化时易发生速凝现象;采用三高率值配料烧成熟料中硅
    酸盐矿物含量高,其易烧性差,但在特定的率值下用其制得的水泥胶凝性能好,28 d净浆抗
    压强度可达65.4 MPa.
  • 土木工程与建筑
  • 刘山洪,黄强,付祥能,高丽
    . 2009, (8):  55-57. 
    摘要 ( )    PDF ( )     
    温度监控为桥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为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在常温下的温度监控措施,可以作为
    其它桥墩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借鉴。
  • 白丽丽,王振清,姜封国
    . 2009, (8):  58-62. 
    摘要 ( )    PDF ( )     
    通过分析火灾发生时RC梁截面内温度场的分布,
    得出了火灾后RC梁的抗力折减系数,建立了火灾后RC梁的抗力计算模型, 同时引入了火灾前
    抗力和荷载效应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可靠性,对长期使用后又遭受火灾作用的RC梁可靠性进

    了分析,分析过程中考虑了火灾前后两个过程可靠性的相关性。算例分析表明,使用时间和高
    温作用及两个过程的相关性对梁的可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考虑。
  • 王甦达,张林洪,吴华金,段翔,陈加洪
    . 2009, (8):  63-67. 
    摘要 ( )    PDF ( )     
    根据电渗法脱水的原理,提出了在多雨潮湿地区利用电渗法降低过湿土路堤填料含水
    率的方法;并结合路基施工情况和电渗脱水的工作原理,研究了过湿土路堤电渗脱水的施工
    工艺,通过现场试验,探索了路堤填料含水率、电流参数、耗电量、路基压实及沉降等的变
    化规律,提出了电渗法用于过湿土填筑路基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 叶昆,李黎
    . 2009, (8):  68-71.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简化求解过程,对上述方法
    进行了改进,即采用局部叠加加速度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在使用局部叠加加速度脉冲响应
    函数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如何选取频率控制点和阻尼比控制点的问题,文中提出2个选择准
    则。通过数值试验对提出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对2个选择准则进行了评
    估,确定了选用原则。
  • 张厚先,胡长明,郭文涛
    . 2009, (8):  72-75. 
    摘要 ( )    PDF ( )     
    采用桩与土共同作用的线性分析方法,首先对单桩承载特性、单桩复合地基承载
    特性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群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并对复合地基进行了优化设计
    及经济效益分析。所作的复合地基优化设计通过了试验验证及工程验证。提出的方
    法可用于其他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优化设计。
  • 蹇元平,刘永红,周祥瑞,徐家云,汲军广,付李宁

    . 2009, (8):  76-78. 
    摘要 ( )    PDF ( )     
    为弄清短切碳纤维混凝土的电力效应和电热效应
    ,进行了短切碳纤维混凝土短柱试验;在桥梁组合体系分析和智能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2种新的组合桥梁智能结构体系——桁架桥梁智能结构、斜撑桥梁智能结构,其智能化通
    过短柱和组合桥梁结构实现。通过理论研究表明:这2种结构体系都能智能化地提高桥梁的
    承载力和刚度。
  • 王乾坤,陈沁
    . 2009, (8):  79-82. 
    摘要 ( )    PDF ( )     
    在碾压式堆石坝施工中, 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筑坝材料和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坝体
    的填筑, 是大坝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运用GPS技术在大坝施工碾压质量监控中的工作原理
    ,在分析大坝施工碾压质量GPS实时监控系统及其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GPS大坝施工碾压质
    量实时监控运行方式、数据管理和检测查询,以及监控数据的GIS处理与实时发布等一整套
    方法,为填筑式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过程控制技术。
  • 付军,胡曙光,丁庆军
    . 2009, (8):  83-86. 
    摘要 ( )    PDF ( )     
  • 张霞,赵书锋

    . 2009, (8):  87-90. 
    摘要 ( )    PDF ( )     
  • 王春阳
    . 2009, (8):  91-93. 
    摘要 ( )    PDF ( )     
  • 李波,栾茂田
    . 2009, (8):  94-97. 
    摘要 ( )    PDF ( )     
  • 信息与机电
  • 刘玉宝,孙爱民,李纯莲,等
    . 2009, (8):  98-102. 
    摘要 ( )    PDF ( )     
  • 李战明,赵剑明
    . 2009, (8):  103-105. 
    摘要 ( )    PDF ( )     
  • 张嵩,王玉华

    . 2009, (8):  106-108. 
    摘要 ( )    PDF ( )     
  • 刘福才,王哲,温淑焕
    . 2009, (8):  109-112. 
    摘要 ( )    PDF ( )     
  • 潘峥嵘,陈铮铮
    . 2009, (8):  113-115. 
    摘要 ( )    PDF ( )     
  • 王祥秋,刘喜元,张文基
    . 2009, (8):  116-119. 
    摘要 ( )    PDF ( )     
  • 胡雪梅,屈保中
    . 2009, (8):  120-122. 
    摘要 ( )    PDF ( )     
  • 李传锋,邓志翔,王永骥
    . 2009, (8):  123-127. 
    摘要 ( )    PDF ( )     
  • 郭建明,田献军,刘清
    . 2009, (8):  128-132. 
    摘要 ( )    PDF ( )     
  • 丁原,潘毓学
    . 2009, (8):  133-136. 
    摘要 ( )    PDF ( )     
  • 侯爱军,杨小林,贠小有,等
    . 2009, (8):  137-140. 
    摘要 ( )    PDF ( )     
  • 刘晓红,蒋炎坤,刘志恩
    . 2009, (8):  141-144. 
    摘要 ( )    PDF ( )     
  • 管理与经济
  • 叶海旺,常剑
    . 2009, (8):  145-148. 
    摘要 ( )    PDF ( )     
  • 王吉林,季建华
    . 2009, (8):  149-153. 
    摘要 ( )    PDF ( )     
  • 商建,张平,杨汝良
    . 2009, (8):  154-158. 
    摘要 ( )    PDF ( )     
  • 魏庆三,王永生
    . 2009, (8):  159-163. 
    摘要 ( )    PDF ( )     
  • 消敏慧,柯昌英,夏剑锋
    . 2009, (8):  164-167. 
    摘要 ( )    PDF ( )     
  • 李殊琦
    . 2009, (8):  168-172. 
    摘要 ( )    PDF ( )     
  • 陈新艳
    . 2009, (8):  173-175. 
    摘要 ( )    PDF ( )     
  • 刘道斌
    . 2009, (8):  176-179. 
    摘要 ( )    PDF ( )     
  • 李平斌,王玲
    . 2009, (8):  180-182. 
    摘要 ( )    PDF ( )     
  • 曲中宪,武文华
    . 2009, (8):  183-186. 
    摘要 ( )    PDF ( )     
  • 吴建勇,焦春义,杨凯
    . 2009, (8):  187-189. 
    摘要 ( )    PDF ( )     
  • 陶勇,代春玲
    . 2009, (8):  190-192. 
    摘要 ( )    PDF ( )